关键词: 全国招教
第七章《课程》
| 时间 | 人物 | 代表作/主要贡献 | 
| 唐朝 | 孔颖达 | 我国最早使用“课程”一词;“维护课程,必君子监之,乃依法制” | 
| 宋朝 | 朱熹 | 最早提出我国现代意义的课程;“宽着期限,紧着课程”(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) | 
| —— | 斯宾塞 | 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?》;西方最早提出“课程”一词 | 
| 1918年 | 博比特 | 《课程》;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,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著作 | 
| 1949年 | 泰勒 | 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》;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| 
| 分类依据 | 课程类型 | 主要内容 | |
| 课程的内容属性(固有属性/设计方式) | 学科课程 | 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,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| |
| 活动课程 |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,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,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| ||
|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| 分科课程 | 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,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,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| |
| 综合课程 |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,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| ||
|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| 必修课程 | 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| |
| 选修课程 | 为发展学生的兴趣、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| ||
| 呈现方式 | 显性课程 | 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| 计划性是区 分的主要标志 | 
| 隐性课程 | 以内隐的、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; “隐性课程”一词最早由杰克逊提出 | ||
| 课程设计、开发、管理主体 | 国家课程 | 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| |
| 地方课程 | 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| ||
| 校本课程 | 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| ||
| 课程任务 | 基础型课程 |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课程,培养“三基”(读、写、算) | |
| 拓展型课程 |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,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| ||
| 研究型课程 |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| ||
|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| (1)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(社会需求); (2)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(学科知识水平); (3)学生的年龄特征,知识、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(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); (4)课程理论 其中,社会、知识、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| 
| 主要流派 | 理论观点 | 代表人物 | 
| 学科中心/ 知识中心 | (1)知识是课程的核心; (2)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; (3)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; (4)以学科基本结构(组织结构、实质结构、句法结构)的掌握为目标; (5)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| 巴格莱的要素主义 | 
| 赫钦斯的永恒主义:学习名著课程 | ||
|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: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| ||
| 学生中心 | (1)学生是课程的核心; (2)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; (3)学校教学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; (4)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| 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论 | 
| 杜威的经验主义: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;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| ||
| 奈勒的存在主义 | ||
|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 | ||
| 社会改造主义 | 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,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| 布拉梅尔德、保罗·弗莱雷 | 
| 后现代主义 | 多尔: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(丰富性、循环性、关联性、严密性) | |
| 类型 | 内涵 | 
| 普遍性目标取向 | 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| 
| 如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 | |
| 行为性目标取向 | 以具体的、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,是学习前事先规定的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| 
| 泰勒(确定课程目标的三点):可观察的行为、行为发生的条件、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| |
| 布卢姆(教学目标分类):认知、情感、动作技能目标 | |
| 生成性目标取向 | 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,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 | 
| 表现性目标取向 | 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表现 | 
 
               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
>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,添加
客服老师微信领取
登录下载附件
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
二维码失效
请点击刷新
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,即可添加
 
           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
微信长安识别添加
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
 
            历年试题0元下载
6大学科,100套试题
学练结合,查漏补缺
 
          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
学历年龄分析,资格证书分析
报考地分析,历年考情分析
(c)2008-2025 招教网 ©版权所有
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